我研究了许家印的成长史,发现一个秘密

昨天我看了一部关于许加印的纪录片,我发现他有一个非常惯用的策略:喜欢用高工资、高福利来激励员工,提高工作效率和营业额。
1982年,他被分配到河南舞阳钢铁厂工作,由于工作非常出色,给车间制定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标准,所以他很快就当上了车间主任。
但是,他认为工人的工资太低,于是通过“接私活”等方式,给员工发了丰厚的福利(自己一分钱都没多拿)。
也正是因为此事,他被公司调查,被迫离开了钢铁厂。
1992年,他又去了深圳发展,进入中达集团工作,由于业务水平过硬,很快就坐到了办公室主任的位子。
1993年,他协助中达集团成立子公司深圳全达贸易公司,并与河南舞阳钢铁公司进行合作。
这时候,他又开始了自己的惯用策略:顶着上级和同行的压力,给员工发双倍工资,但是要求员工必须达成3倍、5倍的业绩。
事实证明,他的这套策略也是非常有效的,员工们都像打了鸡血一样,公司业绩蒸蒸日上。
后来,有人管他的这套激励方法叫“狼性文化”,只不过很多老板都没有学到精髓,他们既想让马儿跑,又不愿意给马儿吃草。
所以,他之所以能一步步走到首富位置,跟他的这种大胆的激励机制,有非常大的关系。
至于他后来背负巨额债务,那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。
胖东来超市之所以能获得空前的成功,其实也离不开高额工资的激励。
比如,胖东来超市里的工作人员,平均收入是同行的2倍以上,福利待遇、假期这些也远超其他同行。
所以,他们才能卖质优价高的商品,提供宾至如归的服务。
而大多数囯产的超市是怎么操作的?
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压低工人的工资、克扣工人的奖金,结果招到的都是又老、又丑、服务态度又差的员工,让人去一次就不想去第二次。
他们为什么不学学胖东来,大幅度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,然后吸引真正优质的工作人员,从而让顾客流连忘返、大幅度提高销售额呢?
我觉得,这件事跟创始人的性格有关系,“豪迈”的气质是天生的,有就是有,没有就是没有。
之前我还看到过这种新闻:于东来指导、爆改某辉超市。
但是最近我去了一趟某辉超市,我发现仍然比较差劲。
就拿牙膏这一个单品来说,大部分都是囯产的智商税品牌,单价十几元、二十几元的那种(我只用进口品牌牙膏)。
其他产品也是同理,我都能感受到他们的选品宗旨,那就是:越便宜越好。
招人方面也是如此,工资待遇压得越低越好。
从他们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就能看出来,基本都是“爱买就买,不买就滚”的姿态,反正我的工资很低,不要指望我会给你笑脸。
在里面转悠的,以家庭主妇、老头老太太居多,说白了,都是喜欢贪便宜的群体。
给我的印象就是:某辉超市在走下坡路,在一个恶性循环的漩涡里无法自拔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133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