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父母托举的00后,该何去何从

穷家难顾三代穷,

富家难保三代富。

hi,我是分享哥。

中产阶级的孩子在试错,普通家庭的孩子在试毒。
现在这个社会,断代继承早就成了潜规则。什么背景不背景,什么关系不关系,不过是人家祖上积的福。所谓的穷不过三代,是因为寒门出生的人还没到第三代就已经绝户了。1、 社会资源的断代继承今天看有个刚毕业的人说自己985本硕,本科学的是新闻学,研究生直接跨专业读了法律硕士。不仅考了法律职业资格和教师资格证,甚至还辅修了金融学双学位。什么英语四六级,普通话,还有什么计算机,该考的证一样不落,全部都考完了。但回归到现实,简历投了一圈全部石沉大海,连个面试都没捞到。那些国考省考以及各个省份的选调,都一路下岸。底下热评第一的就是,学的这些专业如果本身就没有资源和背景,几乎都入不了门。而且就算是挤破头入职了,想要稳步上升,还是得靠家里的人脉。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,一纸家书抵万金。选择大于努力,没点靠山,再拼也难出头。

长远来看,从古代的科举考试一直到现代的学历竞争。
家里子女的路,走得怎么样,和家里的条件有很大的关系。
根据《中国青年发展报告》显示:家庭背景对毕业生首份工作起薪的影响权重高达37.8%。
说句实在话,父母的上限几乎直接决定了孩子的上限。
生下来什么都没有的,那就只能在夹缝中求生。

所谓的未来可期,不过是对上层社会有钱人家的孩子的吹捧罢了。
2、出生即负债
以前的人大多数都信奉吃苦主义,也就是看天吃饭。
在那个农耕文明的时代,想日子过得好,就只有老老实实把地种好,这样一家老小才能吃得饱。
这也是为什么当时5060年代,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生至少五六七八个孩子。
一方面是大环境逼的,当时整体文化水平不高,好多人都没念过几天书。
另一方面其实也反映出了大家都知道人多力量大,人才是第一生产力。
只有多生养,干农活和挣工钱的时候才能多出一份力。

孩子多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意味着希望多,力气多。
毕竟,量变产生质变。
只不过到了现在,这个套路彻底行不通了。
社会整体都变成了知识经济,靠体力吃饭的路子越来越窄。
都说00后是史上唯一自养自葬的一代,什么意思?
也就是说,出生的时候是最后一代人口红利,等以后老了,就得面对第一代的养老危机。
很多人在人生的关键路口,父母都没给过什么指导性的建议。
不过话说回来,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苦。
上一代人吃的是体力的苦,这一代人咽的是资源和竞争的苦。
不论你的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,阶下都有人在仰望你,阶上也都有人在俯视你。

抬头自卑,低头自得,唯有平视,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565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