习惯性抬杠,是一种贫穷人格

哈佛大学一项研究发现:

长期持“建设性语言”的人,五年后的收入水平高出平均37%。

一个人的语言习惯,藏着一个人的财运。

有些人心里永远憋着股劲,和人交流时总在习惯性辩论,下意识抬杠。

以为驳倒别人就能赢得一时痛快,却不知代价是惨痛的,只会让自己自断后路,自毁财路。01

电视剧《幸福到万家》里的王庆来,就是一个典型的本事不大却心气很高的“杠精”。

和妻子一起进城打工后,发现妻子何幸福的就业之路要比自己顺利很多。

他因此看在眼里不爽在心里,总是变着法地在口头上呛妻子,压妻子一头。

当妻子告诉他自己找到工作时,他酸溜溜地说:“一千五的工作有什么可开心的?”

妻子跟他分享职业规划,他打压说:“你把自己看得那么能,别人可未必这么想。”

就连妻子好不容易升职加薪,他也不说一句好话。而是轻蔑地丢下一句嘲讽:“你再怎么穿着城里衣服,依旧是别人瞧不上的农村人。”

其实凭何幸福的聪颖智慧,如果王庆来愿意和她一起好好打拼,留在城市扎根是迟早的事。

可惜王庆来为了所谓的面子和虚荣心,非得天天跟她过不去,把家闹得鸡犬不宁。

被逼无奈之下,何幸福只能放弃好不容易经营起来的事业,和他一起再回到农村生活。

社会心理学将个体爱抬杠的行为,统称为“非理性争辩”。

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,驱使他们不断反驳别人,否定别人的言论。

但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完全是处于一种盲目对抗的状态,反而会造成两种后果。

一是不断内耗自己,总是把自身的能量消耗在无意义的争斗上。

二是始终固步自封,无法从与他人的沟通中寻找并筛选到对自身有价值的信息。

到头来,越抬杠,日子越不好过。

我有一位开服装店的邻居,早些年因为地段好,生意做得还不错。

但她待人接物总是沉不住气,听不得客人的一点意见。

客人试穿完衣服觉得不合适,她说:“世上没有不好看的衣服,只有不会穿搭的人。”

客人跟她讨价还价,她说:“便宜能有什么好货,做人要识货。”

一次,还没听客人把话说完,她就迫不及待表达自己的不屑,气得对方直接跟她大吵了起来。

到后来,她的店铺在那条街上的口碑越来越差,生意一落千丈。 

曾仕强教授有句话:离财富最远的三观,就是过分利己。

有些人跟人打交道,出发点永远是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和利益,毫不顾及他人想法。

这样做在为难别人的同时,也拖垮了自己,损人又不利己罢了。

每个把人生越过越差的人,都在为自己的习惯性抬杠付出代价。

02

东京大学做过一组社会观察实验,发现频频遭遇失业的年轻人们都有一种共同特质:即表现出强烈的“自我正当化”倾向。

他们自恃伶牙俐齿,会将职场挫折全归咎于他人的不是,始终不愿对自身问题做客观评估。

但这种虚幻的优越感,无法为他们赢得认可,反而暴露出他们的浅薄无知。

富兰克林说过一句话:

“如果你老是自以为是地抬杠、反驳,或许偶尔能获胜,但那是空洞的胜利。”

当一个人在沟通中丧失了自我反思的能力,就是他人际关系变差,事业发展受阻的开始。

看《人性的弱点》一书,对帕特里克·奥海尔的故事印象犹深。

奥海尔是位能言善辩的卡车销售员。

一碰到有客户质疑卡车质量,他就迫切地想要征服对方。

起初每次吵赢客户,他都自鸣得意道“我给那家伙上了一课”。

可没多久他就发现,频频与客人起争执,换来的却是业绩垫底的结果。

眼看收入严重下滑,即将被公司淘汰出局,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做法有多不妥。

之后,奥海尔遇到意见不合不再急于争执,而是耐心倾听客户的真实需求。

在客户谈论其他品牌的优势时,奥海尔也都会先表示认可,肯定对方的见解和想法。

等取得对方的信赖后,再耐心介绍自己的品牌,给客户对比和思考的时间。

这种温和的沟通方式,为他赢回了越来越多客户的好感。

随着业绩的一路飙升,他成长为行业内备受赞誉的金牌销售。

语欲胜人,是一种低段位的沟通方式,更是一种低层次人格的表现。

许多观点并无绝对对错之分,但对于争论的态度,却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。

执着于逞口舌之欲,处处与人辩对错争输赢,只会败光自己的人缘,落入无人帮衬的处境。

正如作家刘震云所说:越是穷人越在乎自尊,越讲自尊,活得越卑微。

人变成熟的标志之一,是认清抬杠无用的道理。

得人气者,得财气。

与其在盲目争论中毁掉所有关系,不如克制好反驳欲,给他人留余地,也给自己后路。

03

《富爸爸穷爸爸》的作者罗伯特·清崎说过一句话:

让你贫穷的不是你的原生家庭,也不是你现在的工作,而是深植于你脑海里的“穷人思维”。

所有短视、自私、强防御性的思维模式,本质上都可以被归结为穷人思维。

因为当个体把眼前的小情绪小得失看得太重,就会自动丧失对长远发展和全局利益的关注力。

想要彻底跳出困局,我们就要先学会用“强者思维”处世:

不谈个人感受,只讲实际价值;不在意谁对谁错,只追求互利合作。

1983年,曹禺突然收到一封来信,信件是由小他14岁的画家朋友黄永玉所写。

信中,黄永玉直言不讳地提了很多意见,认为曹禺的作品“命题不巩固、不缜密,分析得也不透彻。”

换作其他人,面对晚辈对自己如此严厉的批评,可能会感觉十分恼火。

但曹禺不仅没有生气,还把这封长信一页一页地夹在照相簿里,每天拿出来翻阅。

曹禺之所以能坦然接受这封言辞尖锐的批评信,是源于他对自己那个阶段的创作同样不满意。

莎士比亚有句话:愚人自以慧,智者自以愚。

真正的强者,从不自以为是。

而是懂得正视自身不足,把他人的否定和质疑,都当成激励自我成长的动力。

华为早期开拓日本市场时,有过一次被退单的经历。

客户给出的理由是“标签贴得比较随意”,但华为明明每步流程都严格遵守标准。

得知这个消息时,不少员工都感觉很气愤,认为对方就是在挑刺。

但华为的负责人却表现得很从容,他没有据理力争,只是向客户提出参观仓库的要求。

经过了解,他很快就发现客户并非吹毛求疵,而是使用自动扫描设备的缘故。

经过妥善处理,华为不仅保住了这笔长期订单,还学习了先进入库的方式。

后来的华为能走稳国际化之路,成为全球通信巨头,凭的也正是这份沉稳谦逊的大格局。

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:

“在积极人格的支配下,人们可以激发出内心深处的潜意识,将能力发挥到极致。”

为人处世,容人即容己,利他即利己。

无论别人怎么说,你都能守住正念,坚持用积极的方式思考和回应问题时,也就是你的人生走向风生水起之时。

贫困从来不是单纯的物质匮乏,而是深层次的精神困局。

在这个困局中,真正将其拽入贫穷深渊的,是消极的人格品质和短视的行为模式。

而能够认清并接受这个真相,一个人才有可能跳出恶性循环,迎来生活境况的新开端。

从现在起,记得提醒自己,与人交流少反驳,多反思;少抬杠,多谦让。

别在言语上争高低,要在行动上见高下。

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完善与提升自我,脚下的路自会越走越宽,越走越趟亮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802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