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华顶级资源养出废柴二代:有多少父母败给了“饿鼠效应”?

图片[1]-清华顶级资源养出废柴二代:有多少父母败给了“饿鼠效应”?

最近刷到一个视频,感触颇深。

博主@好运小刘,讲她那天才公公与废柴老公。

她公公曾是清华副教授,主持过重点科研项目,后来经商、开公司、拼上市,积累了丰厚的财富。

可谁能想到,这位在商界驰骋的清华前教授,在教育上却栽了跟头。

他为孩子精心规划了清华线路:清华幼儿园、清华附小、清华附中。请的辅导老师,更是清华教授。

他也投入了大量金钱:为孩子报网球、冰球、马术各兴趣班,送孩子就读年费30多万的国际学校,大学则送国外留学。

然而,面对铺好的路,她老公却连抬脚的力气都没有。

一回国,她老公就开启躺平模式:刷老爹的信用卡,点外卖,打游戏,不工作,也不做事。

为了逼他上进,她公公先是资助他创业投资,后又贴钱送他去上班,但他就是什么都不想做。

最后,她公公无奈断了他的所有卡。

结果,他外卖就买最便宜的,游戏不能充值就玩单机,就是不出门,不工作。

都说大号废了练小号。

但是小叔子却还是走上了老路:对学习毫无兴趣,甚至出现心理问题。

期间,她公公找了高级教师辅导,也咨询了心理专家,还与教授朋友探讨了读国际学校或直接出国的可行性。

但尝试了各种办法,小叔子还是在初三时辍了学。

拥有顶级的家世与资源,为何却培养出了两个“废柴”二代呢?

博主根据两兄弟的成长经历,分析出了两个主要原因:

一是:从小什么都有了,选择变得毫无意义,满足也失去了价值,导致他们早早对周围的一切失去了兴趣,变得无欲无求。

二是:父母一切包办,从生活到兴趣再到学业,看似为孩子铲平了成长路上的一切阻碍,却反而因为过度干预,让他们丧失了自主性、责任感、主体性。

给得多,做得多,最后反而把孩子养废了,这就是心理学家朱迪安·洛克博士指出的养育误区:过度养

水满则溢,月满则亏。

爱过了度,就成了“碍”。

教育过了度,再多的资源也会成为枷锁。

01

美国科学家克莱尔·麦凯做过一项实验。

他把刚断奶的幼鼠分成两组:

A组食物充裕,可自由取食,生活惬意。

B组则仅提供60%的食物量,需忍受饥饿。

实验过程中,A 组小白鼠整日吃饱喝足,无所事事;而 B 组小白鼠为了获取更多食物,会主动学习新技能,积极探寻周围环境。

实验最后:A组老鼠行动迟缓,没有活满1000天;B组老鼠皮毛顺滑,活过了2000天。

这就是著名的“饿鼠效应”:过度满足会加速生命的消耗。

过度养育亦如此。

很多家长困惑,为何为孩子提供了优越条件,孩子却缺乏奋斗动力?

这个实验就是答案。

孩子长期处于物质充盈、需求全部被满足的状态,便会习惯伸手即得,内心探索与奋斗的动力,也在舒适中悄然熄灭。

心理专家陈瑜,针对一线城市中产家庭的青少年进行长期访谈后,也证实了这一点:

许多孩子看似拥有优渥的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,内心却充满无力感,甚至陷入抑郁。

一位几次试图割腕、跳楼的男孩,就曾吐露心扉:

“我现在15岁了,我从小该吃的、该玩的、该去的已经都体验过了、经历过了,我觉得人生也没啥遗憾了。”

“我感觉剩余的人生就像重复播放的电影,没有新的剧情,也没有值得期待的东西了,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呢?”

心理学专家指出,这是大脑奖励机制过早透支的结果。

当孩子无需努力即可获得一切,多巴胺的分泌阈值会不断升高,最终对“拥有”失去感觉,在持续刺激中变得麻木,患上“童年富裕症”——物质极大丰富,内心极度空洞,无目标、无动力、无兴趣、无感受。

02

先问父母们一个问题:

假如你在开车,但目的地是别人定的,方向盘是别人帮忙掌控的,开车路线也是别人指挥的。

你作为驾驶员,你还有兴趣和动力继续开车吗?

显然,没人愿意被干涉着前行。

但我们的教育,却打着爱的名义,过度安排一切:

事无巨细地管理孩子的生活、学习、娱乐。孩子从小学习什么、考什么大学、做什么工作,一应由父母决定。

这个过程,孩子无需操心,无需试错,只需沿着父母规划的道路,似乎就能奔向康庄大道。

却忘了,生命的意义,在于自我探索、掌控、负责。

过度养育看似为孩子好,却是在将孩子培养成没有独立思考能力、欠缺自我认知的 “提线木偶”。

《优秀的绵羊》一书中就这样描述了这类孩子:

他们或许成绩优秀,才艺出众。

但完美无缺的光鲜外表剥离后,我们会惊讶地发现,由于习惯了长期被安排,被操控,这群年轻人身上寄居着令人窒息的焦虑、无助和孤独。

年纪轻轻却丧失了对人生的自主性,找不到自己的价值,空虚和恐惧的情绪时常环绕在心头。

因为他们不知道——人生的来处和去处。

就像前文提到的“废柴”两兄弟,从小到大,他们成长的一切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。

他们没有做过任何一次关于自己的决策,没有真正地去探索自己的心之所向,更没有思考过自己的人生应该如何过。

所以长大后,同样缺乏对自己生活习惯的掌控力,更谈不上对自己和家人的责任感。

被过度安排的孩子,如同温室的盆栽,被精心修剪成父母期望的模样,却早已丧失向下扎根的能力。

长大后,自然也无法在风雨中茁壮成长。

03

TED演讲《如何在不过度管教的情况下,培养出成功的孩子》里有这样一个观点:

我们的孩子应该是野花,未被命名的那一种;而非是需要父母精心修剪的盆栽。

是啊,好的养育,是顺应生命的特性,爱而不包办,引导而不干预。

1. 培养“获得的能力”,而非给予一切。

教育家沙拉讲过一个故事:

镇上有一位知名商人,资产丰厚。

可当儿子提出购买昂贵球鞋的要求时,他却一口拒绝,转而建议儿子每晚洗一次碗,或者通过其他劳动方式来换取。

“不劳无获,靠自己去争取一切”,是这位富豪从小灌输给孩子的理念,也是很多父母值得学习的。

躺在蜜罐里的孩子,永远不会懂得等待和努力的意义。

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,在付出中收获,孩子才能真正地长大。

2. 放权让孩子试错,而非安排一切。

曾看到过一个问卷调查:父母为什么喜欢替孩子做决定?

90%的回答如出一辙:因为父母害怕孩子选错,耽误一生。

但,成长本就是一点点学会自我负责的过程。孩子独自面对、处理的事情越多,将来的适应能力才会越强。

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的:“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,当一个人不断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时,那么不管这些选择是对是错,他的生命都会因为自主选择而丰富多彩,而他的心理能量都会不断增加。”

爱孩子,最重要的不是付出,而是让路。

给孩子让出成长的道路,允许孩子去做主、去试错、去承担,他们才能成长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。

3. 教育是唤醒,而不是灌输。

北大教授徐凯文曾指出:大量患上空心病的孩子,都不知道考入大学之后要做什么,也不明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。

而这恰恰揭示了我们家长常犯的一个错:只管学习,忽略成长;只管考大学,忽略人生方向。

可正如《银河补习班》里父亲对儿子说的那样:

“清华北大只是过程,不是目的。人生就像射箭,梦想就像箭靶子,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,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?”

教育,应该是唤醒,帮孩子找到学习的意义。

当孩子拥有热爱与追求,自驱力才会从心底生长。

如此,孩子才能在长久的学业竞争中稳步向前,在人生的风浪中勇往直前。

著名教育家B. M.西格尔曾说:

“父母的关爱是孩子需要的维生素,但应当牢记,孩子需要正常剂量的维生素,缺它不可,过多无益。”

爱需要节制,养育也需要适度。

当我们学会从“直升机”降为“灯塔”,当教育从“富养”转为“培养”,孩子们定会带着这份恰到好处的爱与引导,勇敢地迈向未来,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028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