幸福的家庭,没有一个委屈的人

图片[1]-幸福的家庭,没有一个委屈的人

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讲过一个小故事。

一位农妇结束一整天辛苦劳作后回到家,推门一看,丈夫正喝着小酒,吃着小菜,惬意得很。

农妇二话不说,把一捆干草扔到饭桌上,汤汁溅了丈夫一脸。

丈夫气急败坏咆哮道:“你疯了吗?”

农妇说:“我给你做了二十年饭,半句感谢没听过,还以为你吃饭和吃草一样呢。”

卡耐基还做过一项社会调查,他发现:

很多家庭之所以不和睦,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家里总有人“不被珍惜”。

有人忙里忙外,干家务、带孩子,却被视作理所应当。

有人不小心做错了事,等来的不是宽慰,而是批评指责。

不被体谅,没有尊重,任谁也不免委屈,家里的人情绪不稳,磁场也就乱了。01

前阵子重温电视剧《小巷人家》,对黄玲的经历颇为感慨。

她与丈夫庄超英工作稳定,儿女双全,但日子就是过得窝火。

庄超英为人愚孝,总牺牲自己的小家,填补老家的无底洞。

明明生活困难,他还拿出工资给父母,父母反手就把钱给了他那不争气的弟弟。

明明饭票不够,为了侄子长身体,他竟自己饿肚子,还从黄玲和孩子身上克扣口粮。

黄玲气不过,和庄超英摆事实讲道理,甚至大吵大闹,都无济于事。

后来庄家愈发得寸进尺,甚至叫庄超英休了黄玲。

多年的付出与隐忍在这一刻委屈到了极点,她彻底爆发和庄家翻了脸。

自此,夫妻俩过起了貌合神离的生活,孩子们一天天也都愁容满面。

看着黄玲就这么搭进去大半辈子,隔着屏幕都替她觉得不值。

梁实秋说,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比自己的家更舒服。

但如果家让人受尽委屈,家也是这世间最坚固的牢笼。

人在笼中做困兽之斗,斗来斗去,福气也就斗没了。

《婚姻故事》里查理和妮可就是很典型的例子。

他们自由恋爱后组建家庭生儿育女。

为了照顾孩子,妮可辞去工作,当了全职主妇。

她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干家务,一天要做四五顿饭,还要带孩子去各种早教班、兴趣班。

时间一长,她心里不免失衡,毕竟当年她也有自己的事业,也在职场上大杀四方。

如今照照镜子一看,身材臃肿,蓬头垢面,完全没了昔日的风采与自信。

而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,她变得越来越敏感,经常情绪崩溃。

丈夫看在眼里,却不往心里去,还说妮可矫情,指责她不体谅自己赚钱的辛苦。

见丈夫如此,妮可心里更觉心寒。

结婚第八年,妮可提出离婚,这个家最终还是散了。

有句话说: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,它们只是被活埋了,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。

那些埋在心底的不满、不被看见的付出,并不会随时间消逝而消失。

委屈只会越攒越多,直到攒成一座山,压得人身心崩溃。

人撑不住了,家庭的基石便摇摇欲坠。

02

莫言结婚时,家里一穷二白。

妻子杜勤兰不仅没抱怨,还安慰他:“这有什么,只要你对我好就行了。”

婚后莫言在部队工作鲜少回家。

杜勤兰为了支持丈夫,主动辞去棉织厂的工作,承担了家里所有的农活和家务。

妻子的辛苦,莫言铭记于心,再忙都会打电话或写信回家关心慰问。

等到莫言成名后,身边许多人都认为杜勤兰是个没文化的农妇,劝莫言离婚。

但他清楚,是妻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,照顾一家老小,这才成就了他。

所以不管外界再怎么说,莫言只有一句话:“我与妻子有爱情,灵魂的契合与学识和地位无关。”

他把妻子从老家接到了身边,两人这些年互相照顾,相濡以沫走过了半生。

美国心理学家露易丝·海总结过家庭与个人幸福的关系:

长期活在压抑的家中,人要么变得萎靡不振,要么变得满身戾气。

只有得到爱与理解,被包容和善待,人才有充沛的能量去追求幸福。

纪录片《人生果实》讲述了90岁的修一和81岁的英子的故事。

他们结婚多年依旧恩爱如初,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。

但其实,修一和英子在生活习惯上差异很大。

修一行事一丝不苟,英子却大大咧咧,总是搞砸事情。

但修一从不苛责妻子,反而毫不吝啬地夸妻子能干。

面对采访时修一自豪地说:“对我来说,她是最棒的妻子。”

能容得下我们所有的好与坏,家才叫避风的港湾。

人过的是日子,活的是心情。

多一分体谅包容,少一分冷漠无视,一家人才能过好小日子,迎来人生的岁月静好。

03

约翰·戈特曼是家庭关系领域的殿堂级人物。

他与其妻子组建的“爱情实验室”,采访过3000多个美国家庭、700多对夫妇。

戈特曼说:我可以在5分钟内,判断出一家人是否幸福。

只要看一眼这家人的脸是憋屈的,还是舒展的,就大体知道他们的情况了。

有人请教戈特曼:怎么才能拥有幸福的家庭?

在回答这个问题前,戈特曼先讲了两个故事。

第一个故事,是尚特尔和勒罗伊夫妻的。

尚特尔和勒罗伊在花钱这件事上,有很大的分歧。

丈夫尚特尔主张能省就省,妻子勒罗伊则更注重享受。

为了省钱,尚特尔总是限制妻子的花销,妻子对此十分不满,经常抱怨说,不看电影、不去舞会、没有旅行,这样的日子无聊透了。

但碍于尚特尔的强势,勒罗伊也只能忍着。

后来在戈特曼建议下,夫妻俩决定好好谈一谈。

他们分别列出自己想过的生活,重新规划了开销预算。

最终商定,每月拿出300美元进行娱乐活动。

这样一来,日子变得有趣了,也不至于花光所有积蓄。

第二个故事,是丹妮一家人的。

丹妮与丈夫埃斯特生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。

但育儿过程中,夫妻俩却频繁争吵。

丹妮觉得丈夫不尊重自己的劳动,刚收拾好的卫生,又被他搞脏;

埃斯特觉得妻子不可理喻,总为了一点小事不依不饶,像个泼妇。

俩人心里都有委屈,可表达出来时就成了讽刺和挖苦。

同样,在戈特曼建议下夫妻俩决定来个“身份互换”。

一周时间,丹妮从早到晚出去打工,赚不够奶粉钱不许回家;

而丈夫埃斯特则开启奶爸模式,一天24小时带孩子,做家务。

一周后,当他们再面对面坐下来,都露出了一丝苦笑。

原来不管是带孩子,还是赚钱,都不容易。

关于经营家庭,戈特曼提出过一个“妥协双环法”。

很多人感到委屈,本质上是感到自己被怠慢和忽视。

而不想憋屈地活,就要先明确自己需要什么,关注自己的感受。

也就是说,要先满足自己,让心绪平和下来。

平静下来后再试着做出妥协,灵活地处理与家人之间的关系。

这个过程中,还需要积极表达,多多体谅,用爱搭建起沟通的桥梁。

归根到底,一家人没有解不开的疙瘩,再多心结都能被彼此间的关爱化解。

一棵树得不到清风活水的滋养,就很难枝繁叶茂。

人也是如此,生活在家庭中,如果心里憋屈,堵得慌,能量就无法顺畅流动。

幸福的家庭,不在有多少钱,住多大的房子,而在于能量始终可以交流循环。

内循环顺畅了,一家人心情愉悦,互爱互让,幸福和温暖才会生根发芽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382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