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人最重的内耗:一边做着,一边怀疑

图片[1]-一个人最重的内耗:一边做着,一边怀疑

美国心理学家罗斯马林在TED演讲时,分享过这样一张图片。

一群人乘船去寻找宝藏。

明明航行的路线正确,补给也很充裕,但船员们却始终忍不住在想:

藏宝藏的小岛真的存在吗?

如果真有宝藏,还轮得到我们去拿吗?

继续往前会不会遇上大风浪?

大家这样左一句右一句,就连原本坚定的船长也开始陷入纠结,最后只好下令返航。

罗斯马林谈到,很多人心中都住着这样一批船员,每当开始做某件事时,内心就会有无数质疑的声音响起。

到头来,不仅什么都没做成,整个人还身心俱疲。

疑行无成,疑事无功。

总是纠结对不对的人,注定只能原地打转,不断消耗自己。
01

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:

一个项目刚做几天,就开始担心自己没经验会搞砸;

昨天还心潮澎湃地要做某个副业,今天又觉得现在做这个是不是已经错过了风口;

简历刚写一半就打退堂鼓,想着这么好的公司怎么可能会要自己……

很多人的潜意识里,都希望每件事能做得很顺利。

但凡有些风吹草动,就会怀疑自己选错了路,担心继续下去只是浪费时间。

说到底,他们的每次放弃都不是因为事情本身的困难,而是压根就不相信自己。

想起我的一位朋友,在单位工作多年,平时表现也挺好,但要评职称的话,还缺一项专利。

当时领导对他很支持,主动提供了不少资源,他本人也很看重这次机会,一有空就埋头写专利。

然而写着写着,就开始有点不对劲了。

他先是担心自己的设计,是否已有其他人发表过了。

在没查到类似的内容后,他又觉得这个设计其实没什么创意,根本申请不了创意。

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,他仿佛已经看到自己专利被拒,沦为办公室笑柄的一幕。

连续几晚失眠后,他索性把写专利的事丢到一边。

然而没多久,一位同事就用他认为还不如自己的设计,成功拿到了专利申请号。

评选职称的名额,也因此旁落他人。

美国作家约瑟夫·阮在《不要相信你所想的一切》一书中说:

“很多人活得痛苦而焦虑,是因为他们从不做那些能让自己过得更好的事情,而是不断自我策反,将自己送回原位。”

这个世界,本身就是充满变数的。

很多事情能不能成,都是要做过之后才知道的。

总是用怀疑打断行动的人,只能一辈子活在“我本来可以”的遗憾中。

02

投资人孟岩早年创业时,招募过一位合伙人。

合作一段时间后,对方有些担心公司主营业务的前景。

孟岩调出各种数据,好不容易把合伙人给说通了。

然而没过多久,对方又拿着一份产业调研找到他,担心相关趋势会冲击他们的战略布局。

这次,孟岩没多解释什么。

而是顺着合伙人的话,随便给个台阶就让他退出了团队。

他后来说:“一个总在自我拷问的人很难带领团队成功,反而会让周围人变得跟他一样消极迷茫。”

人生就是这样,一旦开始怀疑 ,就会有无尽的焦虑。

而当你无条件相信自己,就会发现大部分你所焦虑的事,最后都不会发生。

就算发生了,也都有办法解决。

职场博主@思尔竞聘过一个内部岗位。

当时,很多老员工们都让他“再好好想想”。

有人说他工作年限太短,有人说这个岗位对英语要求很高,而他口语只能算一般。

还有人甚至表示,这个岗位其实早被内定了。

思尔被这些人吵得心烦意乱,索性避开他们,独自进行准备。

很快他发现,这个岗位对工作年限根本没有要求。

另外他本身就有英语底子,只要下功夫好好打磨,很快就能满足岗位日常的口语交流。

而所谓内定,更只是从某个论坛上流传开来的谣言。

最终他也凭借出色的表现,成功争取到心仪的岗位,让自己的职业生涯迈上新的台阶。

你会发现,那些总能成事的人,起初可能并没有多少资源,能力也不算特别出众。但他们一般在有了大致计划后,就会立刻着手去做。

哪怕他们遇到各种问题,无非就是面对和解决,从不产生多余的情绪。

正如作家冯唐说的那样:内耗的本质,就是事做得太少,想又想得太多。

与其焦虑还未出现的困难,不如把心思专注于事情本身。

逢山开路,遇水搭桥,才有可能收获想要的结果。

03

这些年,我接触过很多作者。

有一类作者特别完美主义,写什么都是字斟句酌。

经常这句话刚写一半,又返回去看上句话写没写到位。

有时一个不顺心,甚至删掉辛苦半天写的部分,然后从头开始写。

直到临近截稿的日子,才不得不赶一篇交稿,结果质量还不如最初的那版。

另一类作者,就不会纠结那么多。

只要确定好选题,就会一气呵成写完初稿。

哪怕被我批得一无是处,他们也不会气馁,而是根据我给的批注,一条一条去完善。

经过反复修改,他们的文章最后一般都能达到上稿标准。

YouTube上有句很火的话: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。

意思是说,不要总是想这想那的,先假定自己满足了所有条件。

当你不断通过行动改进自己,直到有天你就会发现,你真的具备了这些条件。

王坚刚接手阿里云时,整个平台还很不完善。

很多运行方案刚提出来没几天,就会产生各种Bug。

当时大家常常一边干活,一边想着是否要推翻正在做的方案。

在这种状态下,团队很久都没取得进展,而且士气低落,每天都有人提离职。

直到又一版方案出来后,王坚在会议室黑板上写道:“完美是跑出来的,不是想出来的!”

他叫停了所有关于方案的讨论,并要求用当前方案立刻让平台跑起来。

如果遇到运行问题,就立刻想办法进行分析和解决。

一段时间后,平台的问题从最初的几千个,下降到几十个。

而随着各种缺陷被修复,曾经差点被放弃的阿里云,逐渐成为了集团的重点项目。

很赞同这么一句话:

“想干一件事,你可以非常粗糙地去干,忘掉一些得失地去干。至于干得好不好,那是你干完后才需要考虑的问题。”

先完成,再完美。

无从下手的时候,硬着头皮糊弄过去,也比纠结着什么不干要好。

即使完成得一塌糊涂,也能迅速收获反馈,看见自己的不足。

慢慢地你会发现,那些曾让你反复纠结的问题,其实也就那么回事。

最后,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。

一群人在沙漠中迷了路,看到不远处有片绿洲。

而当他们奔向绿洲时,才发现那是个海市蜃楼。

类似的情况发生过几次后,大家再看到绿洲时,都感到万分痛苦。一边朝着绿洲走去,一边怀疑这次又是泡影。

许多人就在这样的纠结中,慢慢放弃了前行,永远被留在沙漠中。

只有一个憨憨的人,在穿越无数个蜃楼后,抵达了水源环绕的绿洲。

季羡林曾说:世上很多事情,都是那些看似一根筋的傻子做成的。

希望你有时也能像傻子一样,义无反顾地奔向人生的绿洲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35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