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图片[1]-一个人很强大的本事:清空自己-爱分享导航](https://www.afx5.cn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07/d2b5ca33bd20250725232103.png)
“埏埴以为器,当其无,有器之用。凿户牖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”
老子《道德经》中的这句话,早已点醒世人:器具真正有用的部分,恰是它空的地方。
杯子若满盈,如何再注新茶?人心若塞满旧事,哪里还有地方装新智慧?清空自己,并非一无所存,而是为生机与可能预留生长的空间。
一、清空,才能更新
旧有的经验与认知,有时恰如一副沉重的枷锁,束缚着我们的前行。
《种树郭橐驼传》中的郭橐驼,种树的本领远近闻名。别人种树时,总爱精心呵护,又是频繁浇水,又是反复培土,树根反而难以舒展,树木也往往长得不尽人意。
郭橐驼呢?他种树看似“无为”:挖坑够深,培土平整,之后便“勿动勿虑,去不复顾”。他深谙“顺木之天”之理,给予树根充分伸展、呼吸的空间。
树因此活得自在畅快,枝繁叶茂。
陶行知先生曾言:“行是知之始,空无所有,才能无所不有。”
他告诉我们,空不是贫瘠,而是蕴藏无限可能的土壤。唯有放下那些早已习惯的“应该”与“必须”,我们才能像郭橐驼的树根那样,触碰到滋养生命的新土壤。
敢于清空,便是为更新的自我预备了温床。
二、清空杂念,专注当下
纷繁的思绪如夏日蚊蝇嗡嗡作响,令人难以专注于眼前之事。
明代名臣商辂,是科举史上罕见的“三元及第”(乡试、会试、殿试均为第一)。他书房里有个习惯——案头永远只放当下要研读的那一卷书。一旦看完,便即刻收归书架。
旁人好奇,问他为何不将可能用到的书都摊开在旁?商辂笑答:“心若如案,堆满待读之物,则目眩神摇,反不能专精于手中一卷。只存一念,反而字字入心。”
法国哲人蒙田有句妙喻:“我们最难学会的功课,是懂得如何清空房间。”
这房间,首先是我们自己的心房。杂念纷飞,如同塞满杂物的空间,人亦如困兽般动弹不得。定期的清理,是善待自己的必须功课。
腾空心灵空间,专注的亮光才能照进来。
三、清空物欲,见本心
我们常被外物所累,负重前行,却不知自己真正需要什么。
唐代居士庞蕴,出身富商之家,参禅悟道后决意散尽家财。他将难以计数的金银珍宝装入一艘大船,驶至江心,凿船沉之。众人惊骇,不解其意。
庞蕴立于岸边,平静言道:“世人皆求多藏,我今尽舍,但求无累。”
围观者纷纷惋惜,他却只觉心头如卸万斤枷锁,一身轻快。
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的低语如清泉:“扔掉那些多余之物吧,留下空间,好让阳光和空气进来。”
庞蕴沉金,正是对这句箴言最壮阔的实践。物质的丰盈常遮蔽了内心的清明,而唯有卸下重负,我们才真正看得见自己灵魂的轮廓。
清空物欲的羁绊,生命回归至本初的轻盈与自由。
清空自己,远非消极的放弃,而是为生命注入活力的积极智慧。它如同定期清理手机内存,只为运行得更快更稳。
老子的古训依然在回响:杯空才能纳新,心空方得生机。
当我们勇敢倒掉杯中旧水,勇敢拂去心中尘埃,生命里那些真正珍贵的东西——新的领悟、深的专注、真的自在——才得以在清空后的空地上扎根、生长。
清空,从来不是失去;它是为真正的好东西腾地方。
给大家推荐下面这本书,多一点认识人性,了解自己,然后在现实生活里,摸清方向,清空自己,找到自己,也能好好地强大自己。
![图片[2]-一个人很强大的本事:清空自己-爱分享导航](https://www.afx5.cn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07/d2b5ca33bd20250725231913.p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