认知的三重境界:看山是山(表象)_看山不是山(解构)_看山还是山(重构)

图片[1]-认知的三重境界:看山是山(表象)_看山不是山(解构)_看山还是山(重构)

人和人注定就是分三六九等的,有人在繁华都市写字楼里刷着短视频,羡慕着网红主播们的日进斗金;而有人刷着热搜话题里的阶层对立而产生无尽的焦虑;而有的人则是盘算着下个月的信用卡花呗借呗能否还清……然而,他们所看到的,都是一个被精心投喂出来的世界。

而那些提供算法数据的提供者们,则非常了解这每条热搜背后推手的来龙去脉,更清楚每个风口下的资本流向,他看到的——是棋盘本身。

因为,世界的模样,从来就不取决于世界本身,而在于人与人的认知段位,正如禅宗那句名言:“看山是山,看山不是山,看山还是山”,这就是穿透社会迷雾的密码。

第一层:看山是山——皆是困在青铜局里的NPC

这个“看山是山”的阶段,也是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无法挣脱的状态。他们对世界的理解——只有简单而直接,譬如那个明星光环既是真实人设,热搜话题即为真相等等。

他们只会依赖感官和情绪,既眼睛看到什么就信什么,情绪被什么煽动就追随什么,社会底层的信息茧房就是被这么被精准的投喂着:娱乐八卦,强情绪化新闻,梦幻消费主义,这些信息如同精神鸦片,让人彻底在短暂的快感中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。

表象思维的致命伤,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将复杂的社会化问题简化为粗暴的二元对立:比如,富人对穷人,权力对平民,于是他们要么盲目崇拜权威,要么则陷入无用的愤世嫉俗,而从未触及过问题的核心是什么。

他们一个个的如同游戏里的NPC,在既定的程序中循环往复,以为眼前的“世界”就是全部世界的样貌。

第二层:看山不是山——这是觉醒者的钻石突围

当一个人开始有能力去质疑表象之时,那么这个人的认知也就进入到了钻石的段位,“解构”能力逐渐成为了他的核心能力——既拆解事物表象,洞察背后逻辑链条。

比方说,他开始明白,原来那些靠冲突而获得巨大流量的背后,并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背后同一个人用不同账号对民众情绪诱导下所营造出来的幻境;又或是,原来义务教育的普及并不是为了激发人与人不同的天性,而是为了标准工业化流程而输送的标准化零配件;又或是原来道德的本质是白到极致既为黑等等……

在解构者的眼里,已经没了表象,有的只有表象包装下的冰冷逻辑——既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从来不是依赖“漂亮与美好的一切”,而是依赖隐藏其背后的利益分配与权力博弈。

然而,这一阶段的最大的痛苦是,当开始直面残酷真相时,一大半的人会因一时接受不了如此残酷的真相,导致他的解构力又陷入到虚无之中,既那种被叫做的清醒的废物。

第三层:看山还是山——这是王者规则的制定权

到了这一阶段的认知,已经是把穿透迷雾直达本质变成了自己的肌肉记忆,他既能在重构中游刃有余不被表象而迷惑,与此同时,更不会住相于结构中沉溺又陷入到无止尽的批判(杠精)中,而是“一来二去”从中掌握其规则→驾驭规则→制定规则。

他就如同水一般无形存在着,世界还是这个世界,但是当他遇到方形瓶子就变成方形瓶子的模样,当他遇到圆形瓶子就变成圆形瓶子的模样,就好比身处底层,就用情绪共鸣来凝聚人心,若身处中层就用利益来达成协作,若身处顶层那就用价值纽带来绑定盟友。

下面,作为普通人的你若还有那颗想要突破阶层固化的强烈意愿,那么你必须强修这三件事:

1.  意识觉醒:始终高度警惕——消费陷阱以及奶头乐对你的催眠诱惑(看山是山)

2.  解构修炼:吃透人性的弱点方能看透本质(看山不是山)

3.  重构智慧:在重构中,既不左也不右的二元对立,而是在灰度中成就你的游刃有余。(看山还是山)

最后,认知升级没有任何捷径可言,但有铁律:你看到的一切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,唯有你【能】看到的才是你看到的真实样貌。

比方扎克伯格让大众看到自己常年开本田车,以及包饺子的照片,对,看到就对了,拍摄那组照片背后的人是顶级摄影师而拍摄的价格是几百万美金,然后用几百万来捕捉小扎的“日常”镜头,然后再花更多的钱让更多的媒体广泛传播,于是也就打造出了一个迎合你的人设,这就叫“看山还是山”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550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