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图片[1]-一个反常识的社会现实:大多数人都在计划变穷](https://www.afx5.cn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08/d2b5ca33bd20250822162007.png)
前些天,微信突然收到一条拼多多“砍一刀”的消息。
我当即回了三个问号。
属实被震惊到了。
发消息的人,家里还算富有。
还记得以前,上千的衣服、上万的相机,他买起来眼睛都不带眨的。
玩个游戏,更是随随便便就充值大几千。
真可谓是挥金如土。
正当我费解之际,朋友发来一条长语音解释。
原来是家里的生意不好做了,得把钱留在刀刃上,一些不紧要的物件该省就省。
就连家里很多用不上的东西,他都挂闲鱼出手了。
朋友的变化,让我想起博主@问苍天说的一句话:
“近些年,聪明人都在消费降级,计划变穷。吃简单的,穿便宜的,把现金省下来,来抵抗风险。”
未来几年,主动给生活降级,才是突围之法。
01消费降级
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新词:穷逛。
什么意思呢?是说,现在的人逛商场,真的只是逛。
各种小店转个遍,然后空着手回家。
大家为什么都只逛不买?原因很简单:没必要。
就比如,很多精致漂亮的小挂件、玩偶,乍一看并不怎么贵,随手就买了。
可一段时间后,就会发现这些小东西多数都在吃灰,而且总的算下来也费了不少钱。
正如李银河所说:
精致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,不是懵懂的,即意识到自身存在的。
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,一旦从冲动消费里跳了出来,就会更开始用局外人的姿态对自己进行审视。
不该买的东西不买,能平替的商品平替。
把能省下的钱省下来,才是明智之举。
知乎博主@林文彬是北京一家小公司高管。
他在北京有车有房,和妻子育有一儿一女,一家四口可谓是其乐融融。
因为收入很高,所以他花钱一点都不含糊。
为了匹配自己的身份,几十万的车说买就买;逢节就送妻子大几万的首饰、衣服。
但因为花钱从不节制,手里根本没什么存款。
疫情放开时,两个孩子相继生了场大病。
得亏赶上发工资,这才及时填补上了医药费。
那天,看着见了底的银行卡,他幡然醒悟:一定要存钱。
他把豪车换成了二手大众,家里用不上的名牌包、昂贵表,能卖的也都卖了。
原来喜欢下馆子的他,开始逛起了菜市场,爱上了颠勺。
逢上周末,一家人不再去农场体验,而是去乡下走走。
一段时间下来,他的心中不仅有了一份安全和踏实,家里更是溢满了浓浓的幸福感。
俗话说:三年丰,三年欠。
有丰年,就一定有荒年。
更何况,现在的我们,处在一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。
经济波动、行业变革,随时都有可能摧垮每个人的生活。
这时,追求名牌、盲目跟风的豪奢消费,只会让你的生活更加脆弱,变得不堪一击。
而真正的聪明人,都在计划过穷日子。
各类软件会员能关的关,费钱的兴趣爱好能换就换。
多一点柴米油盐,少一点吃喝玩乐。
像这样计划着消费,守住自己的钱包,才是应对一切风险的稳妥方法。
02教育降级
南京大学教授朱虹讲过一个身边的故事。
她认识一个朋友,从小对女儿百般疼爱。
即使是全家人省吃俭用,也想要给女儿最好的教育。
前些年,为了送女儿出国留学,一狠心就掏光了家里的大部分积蓄。
而为了让女儿在外面过得舒心,朋友更是把80%的工资都打给了女儿。
前前后后花了上百万,结果三年留学归来,却碰上海外学历大幅贬值。
女儿回国找了一年的工作,最终找了一个月薪4000的工作。
有人说,现在的教育靠两个字,一个是“砸”,一个是“刷”。
砸钱,上补习班,买学区房;刷级,练琴棋书画,一个不落。
可现实是,孩子没有学习兴趣,没有天赋。
即便上再多的兴趣班,补再多的课,也是在课堂上混日子。
过度的投入,只会浪费金钱,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。
前几天,我在校门口接孩子时偶遇了一位老友。
当时我大感诧异。
印象中他的儿子小学一年级就进了贵族双语学校。
聊了几句才知道:他把儿子转到了家门口的公办学校。
过去他生怕儿子输在起跑线上,一个学期花费10多万,也要把儿子送进贵族学校。
结果钱花了不少,也没见儿子有多拔尖,还越来越沉默。
儿子每周回一趟家,跟朋友基本零交流,脸上更是少有笑容。
朋友见状,跟妻子商量半天,就决定让儿子转回公立学校。
包括以前在贵族学校学的各种兴趣特长也顺带停了。
转学后,他时常会抽空亲自教孩子。
相处的时间多了,儿子又活泼起来不说,成绩还蹭蹭往上涨了不少。
网上有句话说:盲目砸钱鸡娃,大概率是你费尽时间金钱,却培养出了一个平庸的孩子。
而聪明的父母,早已决定给孩子的教育降级。
砍掉不必要的兴趣班,减少教育上的支出。
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,也能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、快乐的童年。
让花成花,让树成树,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教育。
03社交降级
在我年轻的时候,常听人说:做事不如混圈。
意思很简单,只要把人际关系搞好了,广交朋友,就不愁没有成事的门路。
于是我曾一门心思扑在交际上,每周都要请人吃饭,每个节日都会给人送礼。
最后呢?时间没少费,钱没少花,到头来却竹篮打水一场空。
为什么会这样?
因为你亲不过他们的亲戚,你好不过他们的至交。
在这个混口饭吃都不容易的时代,别人凭什么把赚钱的机会给你?
你撺再多的饭局、送再多的礼品,也只是在浪费钱财罢了。
过度社交,说到底就是一种自我消耗。
作家二花刚参加工作时特别喜欢社交。
为了跟同事打好关系,她主动约着逛街,又是请喝茶,又是请吃饭。
仅有一面之缘的客户,她都会趁着对方生日,送上精挑细选的礼物。
那时候,她一个月工资三千,大半都花在了人情来往上。
工作第一年,工资分文不剩,还倒欠着信用卡。
但她坚信为了搞关系,都是值得的。
直到一次升职竞选,她被要好的同事面对面淘汰了。
而她经营许久的客户,也转头跟同事搭上了线。
那一瞬间,她才意识到为社交而过度花钱,就是在打水漂。
自此之后,一切活动、饭局,她都躲得远远的。
平时自己在家搞搞工作,听听歌、看看书,过得轻松而自在。
更重要的是,省去社交的开销,钱包鼓起来了,生活也更有底气。
人民日报曾报道过一个数据:
有过半的年轻人,会将三成以上的生活花销用于社交。
过度社交,不仅是精力的消耗,更是一种经济的负担。
有句话说,成年人之间的社交,99%的付出与投入都是无用的。
所以清醒的人,早就开始给社交降级了。
出门在外,不再摆阔装豪气,社交活动能少去就少去。
用心维系着三四个至交好友,就足以聊慰此生。
罗斯柴尔德曾说:
“要有极大的勇气和足够的谨慎,才能创造巨额财富。
而要守住这些财富,则要付出10倍于创造财富所需的才智。”
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,富有与破产只有一步之遥。
再像以前那样冲动式消费、豪赌式鸡娃、无节制社交,很快就会掏空你的家底。
从今天起,放下面子,能省就省,有计划地变穷。
学会数着钱过日子,生活才能细水长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