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群索居的人-没有一个弱者

图片[1]-离群索居者:是孤独的独行侠-还是强大的觉醒者?

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类人?

学习工作时,他们总是独自一人思考做事,始终与人群保持着友善的距离;

闲暇时他们几乎也不参与任何社交活动,朋友寥寥无几,活得像个独行侠。

在外界看来,这种人不会来事儿,混不开。

可越往后你会发现,他们不是不谙世事,恰是看透了人情世故,他们不往人群里钻,不是消极避世,而是更享受与自己相处的自在丰盛。

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:离群索居者,不是野兽,就是神明。

越是弱小的人,越需要群体的庇护,孑然前行是强者的生活方式。

01

采集狩猎时代,自然灾害频发,猛兽经常出没,弱小的个体必须抱成团才更容易活下去。

现代社会仍然如此,越是实力不够的人,越需要攀附他人。

这类人常常出现在各种聚会酒局之上,看到大佬就迫不及待去递名片,交换联系方式;

单位里也不少见,他们对职责内的工作并不上心,一门心思都在思考如何讨得上级欢心。

自身硬实力不够,只能用情绪价值换取资源和机会。

《沧浪之水》里的丁小槐就是其中的典型。

他一没学历,二没家底,却想攀附上厅长这层关系,方便自己升职。

于是,他成天跟在老厅长后面,像狗皮膏药一样,抢着为其端茶倒水,忙前忙后。

本以为和厅长搞好了关系,下一个升职的肯定是自己。

但老厅长直到退休,也没给他谋得点实在的利益。

而同事池大为却是个愣头青,他清高自持,从不与同事打交道,也不跟上级搞关系。

逢年过节,其他人计划着给领导拜年送礼,他闷在家里,学习日语、考博士;

别人上班喝茶闲聊,他从不参与其中,专心书写文章,申报国家课题。

几年下来,他的能力更突出了。

没过多久,他的才能就被老厅长发现,成功获得提拔,成为几十年来厅里最年轻的领导。

我刚创业那些年,也总有人来劝我,要多去认识前辈,积累人脉资源。

可后来我发现,只要我的文章写得足够出色,不仅是行业大佬,甚至各路品牌都会主动找我寻求合作。

很多人之所以看上去有点“反社交人格”,不是没有社交的能力,只是在他们看来,互相客套、彼此攀扯,无异于在浪费时间。

与其在琐碎的关系中消耗自己,不如闭关修炼出一个更强大的自己。

02

小说《三体》中,一大批科学家跟随维德研制光速飞船。

公众对于未知技术不放心,抵制光速飞船的声音越来越高。

最后科学家们竟也受到影响,不仅退出研究,还投票赞成处死维德。

多年后外星文明降维打击,逃出生天的办法只有一个,就是依靠光速航行。

科学家们只能带着无限悔恨,和普罗大众一起见证地球文明的湮灭。

心理学上有个概念,叫“团体迷思”:

意思是说,当你陷入了人群,你的行为认知全都会向群体靠拢,就会变得不理智。

久而久之,你就只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,失去对自己人生的掌控。

譬如你明明是一只雄鹰,却走进了一个鸡窝。

为了和这个群体打成一片,你每天和它们一样在一亩三分地里转悠,却忘了你当初的梦想明明是要展翅高飞,在云层里穿梭,是要去江河湖海,是要去天涯海角的。

与人群保持足够的距离,远离外界的嘈杂与喧嚣,你才能看清自己想走的路。

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的作者当年明月曾在采访中称,自己从小到大一直不太与人接触。

小时候小孩子们聚在一起嬉戏打闹,他却独自在家看书;

大学室友忙着恋爱娱乐,他经常在自习室独坐到深夜;

工作以后,单位同事成群结队地去聚餐去唱k,他下班回到家就写作。

主持人问他:“没有朋友,你不会感到孤独吗?”

他说:“那些年我懂得的东西,超越了很多同龄人,所以我从不孤独。”

心理学家勒庞说:“但凡能够成就大业的领袖人物,他重要的品质不是博学多识,而是必须具备强大而持久的意志力,这是一种极为罕见,极为强大的品质,它足以征服一切。”

不要小瞧那些离群索居的孤独者,他们的内心比谁都笃定,他们的头脑比谁都清醒。

03

当你自己一个人待着的时候,是感到百无聊赖、难以忍受,还是感到一种宁静、充实和满足?

世界上有一些人,最怕的就是独处。

让他们自己待一会儿,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。

没有伙伴,没有手机,没有电脑,没有电视,独处五分钟,便如坐针毡。

周国平说:“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,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,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待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,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。”

人在远离人群之后有三种状态。

一是惶惶不安,一心逃出无聊;

二是渐渐安下心来,用别的事来驱逐空虚;

三是让独处的时光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、一种创造的契机,诱发出关于存在、生命、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。

精神贫瘠的人用热闹填补空虚,优秀的人则以独处成就自己。

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曾说:“诺贝尔奖是我人生痛苦的开始。”

田中耕一在一家仪器制造公司上班。

在一次实验中,他加错了试剂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,这次失败的实验创造了一项重要的发明。

获奖后,国内外的荣誉和追捧纷至沓来,这非但没有让田中耕一感到开心,反而让他很受困扰。

一次采访中,一位记者问他最想做的事,他回答说:“让我一个人待着。”

此后他拒绝了媒体采访,也拒绝了公司升职的机会,每天还是在研究所里继续做实验。

2018年,他的另一项重要研究在权威科学杂志上发表。

《人生因孤独而丰盛》中有句话:“独处是一种能力,不是任何人、任何时候都具备的。

具备这种能力,也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,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。”

目标清晰的人,不会把“一个人待着”视为无聊枯燥,独处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是最珍贵的奢侈品,是可以自由利用的时间,做自己喜欢的事,为自己增值。

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:拥有独处的能力,是一个人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。

如果有一天,你不再向往灯红酒绿的喧嚣,而是安于无人打扰的静默。

那么恭喜你,你的内心,正在越来越强大。

傅斯年在台湾大学校设立了一口特殊的钟,它每天只敲21下。

傅斯年说:“人一天其实只有21个小时,剩下3小时是要拿来和自己相处的。”

试想一下,这三个小时给你,你该如何度过呢?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649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