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图片[1]-成年人最清醒的社交方式:只表达不驳斥,只沟通不辩解-爱分享导航](https://www.afx5.cn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06/20250630113444491-image.png)
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笑话:
倘若你对一个程序员说:你开发的软件出问题了。
他一定会气恼地回复你:一定是你搞错了,软件怎么可能出问题?
但只要你对他说:你开发的软件运行得比预期要慢。
他就会说:难不成是软件出问题了?
仔细琢磨一番便发现,这其实跟程序员无关,而是跟你的沟通方式有关。
我见过最愚蠢的沟通习惯,便是把对方放在了对立面。
01不知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:
你说吸烟有害无益,他非要驳斥:有人吸了一辈子烟,还不是活到八九十。
你讲现在的孩子压力大,对方却辩解:孩子压力大,也是一种锻炼。
这类人不讲事实,不谈逻辑,只是为了反驳而反驳。
这只会让局面变得乌烟瘴气,惹得大家都不痛快。
自媒体人@土哥有个朋友,特别喜欢反驳别人。
有次,几个人一起聚餐,其中一个人尝了块菠萝,便夸赞这菠萝好甜。
朋友却立刻纠正对方,说这是凤梨。
大家都不以为意,纷纷打趣道:都一个样。
他却继续否定,甚至还讲到了植物分类上。
几个朋友面面相觑,都默契地不再开口。
原本热闹的氛围,顿时冷了下来。
往后再有聚会,大家也都不再喊他。
你看,这些在言语上胜利的人,看似占了上风,其实是一种浅薄的表现。
在他们的眼里,只关心自己的胜负,无论你说什么都要和你争论一番。
沟通的过程是否舒服,都与他无关。
博主@许小猫以前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,有位同事很喜欢跟大家唱反调。
每当大家商量方案时,团队成员们都积极地建言献策。
只有他冷冰冰来一句:这个方案根本不行,漏洞太多了。
有同事建议他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,不要一上来就反驳别人。
可他却闭口不言,全然一副与自己不相关的样子。
时间久了,同事们对他积怨已久,都不愿意跟他一组。
没多久,他就被踢出了团队,只能在公司做些杂活。
富兰克林说:
“争辩和反驳或许会带来暂时的胜利。但你永远无法通过这表面上的胜利赢得对方的尊敬。”
倘若总盼着在言语上获得优越感,那沟通的目的只是为了胜过对方。
成年人的社交,最忌讳把反驳当作习惯。
到最后,你不仅得罪了别人,还消耗了自己。
02心理学中,有个概念叫作“病理性诡辩”。
意思是说,不管别人说什么,都要反驳一通,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。
说实话,对抗式沟通,是一种低段位的沟通方式。
这不仅得不到他人的尊重,还会暴露自己的无知与粗鄙。
《非暴力沟通》的作者卢森堡,讲过一个故事。
以前的他总爱反驳别人,不管对方说什么,他都要驳斥一番。
有次,他主持一个研讨会。
讲了半个小时后,他停下来请学员发表看法。
这时,有个学员举起手,毫不客气地说:你简直是我们见过最傲慢的演讲者。
按照以往的情况,他都会立即为自己辩解。
但这次,他并没有急着指责对方,而是耐心地询问对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。
这才知道,原来对方是想表达:他所演讲的方法论在生活中的运用并不都是一帆风顺,有时也会遇到困难。
了解对方的诉求后,他解释自己也有不顺的经历,但这个方法确实加深了他与别人的感情。
对方这才认可他的想法,满意地点了点头。
就这样,原本一场激烈的辩驳,就这么轻易化解了。
听过一个有趣的比喻:习惯性反驳有时就像挠痒痒,你越挠,就越痒。
大多数的反驳除了发泄情绪外,没有任何意义。
与其从别人嘴里争个高低,还不如换一种表达方式,让大家都能自如。
管好自己的嘴巴,不要急着反驳别人。
开口前,先在头脑里过一面。少些否定,多些肯定,便是最高级的情商。
03学者黄侃在北大教学时,住在白庙胡同里。
有次,他跟友人一起探讨学术问题,隔壁却突然传出一阵声响。
黄侃听着很生气,便语气不善地找对方理论:现在都是晚上休息时间,别吵了行吗?
听了这话,对方也恼火地回道:你是哪位啊?
看到是黄侃后,对方就直接开口:有什么意见请平心静气地说,你这样的态度只会惹恼我们。
黄侃想了想,没再反驳对方,而是态度谦和地表达了希望对方安静的诉求。
友人见此情景,不解地问:你怎么不反驳回去,是被吓到了吗?
黄侃解释说:“对方是个讲道理的人,不反驳他,才会让他感觉舒服,下次自然会注意,不会再打扰我们。”
果然,他回到房间以后,隔壁再也没传出什么动静。
真正的沟通高手,从不会在言语上争强好胜。
与人相处时,最舒服的表达方式,便是把对方放在前面。
毕竟,没有人愿意自己句句都被反驳,也没有人想要丢掉面子。
谷歌总监戴维,有过这样的经历。
他的下属强纳森总在打电话时声音很大,影响了不少同事。
于是,他便主动把对方喊来办公室,让他以后安静一点。
强纳森却反过来质问戴维:你前几天打电话的时候,说话的声音也很大。
其他同事听到后,都纷纷安静下来,以为他们会发生争吵。
可戴维听罢,并没有生气。
他向强纳森诚恳地道歉:“如果我当时声音很大,我向你道歉,以后你发现我这么做时,也请随时指出。
但你今天打电话确实太吵了,这与其他人无关。”
对方这才承认了自己的错误,跟大家道了歉。
三毛曾说:“从容不迫的举止,比起咄咄逼人的态度,更能令人心折。”
成熟的社交场上,没有对错之分,只有包容与尊重。
适当放低自己的姿态,沟通时少一些计较,多一些包容。
说到底,所有舒服关系的背后,都是不动声色地接纳。
政治家本杰明年轻时,十分自傲。
与人交谈的时候,经常一个劲地否定对方。
有次,一位老人当面指出了他的这一缺点。
老人说:你的所有意见,对于你意见不同的人来说是一种打击。没人喜欢听你说话,这无疑是一件糟透了的事情。
本杰明听了,茅塞顿开,自此学会了“好好说话”。
他不再着急辩解,而是更加平和地表达自己的看法。
这不仅使他发言的机会有增无减,还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冲突。
要知道,别人说东,你偏说西,这种较劲叫作“发神经”;
别人夸你一句,你回一句赞,这才叫作社交。
当你沟通时,把表达排在了驳斥前,恭喜你,正式进入成年人的社交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