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懂庄子的人生四境界,人生没什么放不下

图片[1]-读懂庄子的人生四境界,人生没什么放不下-爱分享导航

苏东坡一生博览群书,但在读到《庄子》时却不由自主赞叹:

“吾昔有见,口未能言,今见是书,得吾心矣。”

庄子的文字就像一盏明灯,从古至今给予无数人智慧的启迪与洗礼。

而在今天这样一个全民被内卷与焦虑裹挟的时代,我们更需要多读一读《庄子》。

从它那充满哲学深味的故事里,你会收获心灵的清静,也会找到穿越俗世烦恼的路径。

读懂了庄子的人生四境界,你的人生也就没有什么不能释怀,不可放下。

01

不执于物

有位木匠名叫梓庆,有一天他雕刻了一个木制的鸠形鸣筝架,栩栩如生,巧夺天工。

国君看到后赞不绝口,问他是用什么神奇的方法做出来的。

梓庆回答说:“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木匠,哪有什么神奇的方法。

在雕刻之前,我确实做了一些准备工作,我会先斋戒三天,平静心神。

在这三天里,我不考虑任何奖赏、名声,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地位。

等我的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,我就会走进山林,观察天地自然的造化。

当我找到了最适合的树木后,心中就会浮现出鸠形鸣筝架的形象,这时再动手雕刻,它自然就成型了。”

生活中,我们很多人之所以总是活得焦躁不安,就在于内心总被各种繁思杂念所缠绕。

太在意得失,把很多外在之物,名声、财富、权利等看得太重。

却不知,人心执物,物反困心。

想要的东西多了,反而容易为其劳心伤神而终至一事无成。

只有像梓庆这样,放下对物欲的贪求,才能回归自然澄明的心境,并借此修身成事。

明正德十四年,王阳明平定朱宸濠的谋反,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。

然而他非但没有被封官行赏,反而惹来一堆麻烦,各路权贵都来打压他、陷害他。

认清不利形势后,王阳明趁着守孝的机会,直接辞官回了老家,开启讲学事业。

可即便如此朝中仍有势力一直要打压排挤王阳明,甚至有人要求把阳明心学列为伪学。

面对如此不公境遇,弟子们忍不住为其打抱不平。

王阳明自己却看得透彻,深知功名利禄不过是浮云,并不值得自己浪费心力去在意。

“吾辈用功,只求日减,不求日增。减得一分人欲,便是复得一分天理。何等轻快洒脱,何等简易!” 

人在欲念膨胀时,容易会迷失本真。

放下执迷,不为名利所惑,不为物欲所役,心无挂碍即是富足。

正如庄子所说:智者心境空无,忘言气守,应物不迷。

真正有智慧的人,会明白执迷于外物是一场没有尽头的追逐。

想要获得解脱,最好的办法不是向外求,而在于让自己保持心灵的自由。

让万物为己所用,却不被其所缚,就像游鱼不困于水,飞鸟不缚于空。

那便是生命活出旷达与洒脱的开始。02

不执于人

河流即将干涸,一对鱼儿在岸边的小水坑中挣扎。

它们紧密相拥,用湿气互相润泽呼吸,从口中吐出气泡传递给对方,艰难地维持着生命。

但庄子认为,与其在困境中如此勉强依存,不如彼此忘却,各自回到江河湖海里畅游。

都说人的一生之重,不过饱餐与被爱;一生所求,不过温暖与良人。

为此,我们也都习惯于不遗余力地维系关系,期待用一世真心换一生相伴。

然而人际交往的悖论恰恰在于:凡是让你感觉费劲的相处,其实都是错的。

这也是为什么,庄子看到那两只辛苦的鱼儿时,心生的不是感动,而是“何必如此”的感慨。

当缘分已尽,却还要苦苦拖住对方不放手,看似浪漫,却会带来更多的痛苦与消耗。

成熟的应对之道,是学会打破情执,把自己还给自己,也把别人还给别人。

张爱玲和胡兰成婚前曾有过一段美好恋情,胡兰成还在婚书上许下“愿使现世安稳”的诺言。

可惜之后没多久,胡兰成就开始频频移情别恋。

为了保住婚姻,张爱玲做了很多努力,甚至变珠宝首饰给在逃亡路上的胡兰成寄生活费。

直到身心疲惫之后,她才意识到感情无法强求。

最终她以一封诀别书结束这段关系,与对方一别两宽。

离婚后她把心思都放在了小说创作上,由此迎来自己写作事业的新高峰。

世事无常,人心易变。

因为害怕失去而执着于与他人相互捆绑,注定会让人生陷入困局。

什么才是成年人之间最好的相处模式?

庄子给出的答案是:“逍遥乎天地之间,而心意自得。

真正高级的情感状态,不是纠缠不休,而是能各得其所,找回各自完整圆满的模样。

当两条鱼回到广阔江湖,忘掉彼此,整个水域都会成为滋养他们的家园。

人与人亦是如此。

用淡然洒脱的心态看待任何关系,你会发现,放手给对方以自由,也就是给自己以自在

03

不执于情

一个人驾舟渡河,突然被一只空船撞到,即使这人脾气很坏,也不会因此而生气。

但是如果他看到有人在船上,必定会对其大声喊叫。

如果喊叫声没有被听到,他还会不断高喊,并且忍不住怒火中烧,对其破口大骂。

这一切的改变,只是因为刚才那船是空的,而现在的船上是有人的。

这是一个看似简单,却禅意极深的故事。

很多时候,让你生气的,并不是事情本身,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。

感觉到自己被他人有意冒犯时,我们的本能反应就是要通过争辩争吵,来宣泄内心怒火。

其实,船上那个人做了什么并不是重点,重点在于我们将自己的认知投射在了对方身上。

因为心里认定他“不可以、不应该那么做”,才会为此而倍感愤满与不满。

但人生在世,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与事,根本不可能以你的个人意志为转移。

太过在意个人感受,从而执着于与人较真,除了给自己制造精神内耗以外,没有任何意义。

情绪如海,智者善舵。

能够在这繁杂世间从容行走的人,都是有智慧穿越情绪迷雾,掌握自己人生航向的人。

苏轼被贬谪至黄州期间,一次夜晚走在路上,偶遇一个流氓,将他推倒。

看到苏轼倒地后,对方不仅不道歉,口中还骂骂咧咧。

苏轼却并未动怒,只是从容从地上站起,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后就转身离去。

后来,他在写给好友王端叔的信中,说了这样一段话:

“得罪以来,深自闭塞,扁舟草屦,放浪山水间,与渔樵杂处,往往为醉人所推骂,则自喜渐不为人识。”

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,让他明白,保持一颗谦逊自持之心,才是最有益的处世之道。

而一旦放大格局,放下“他人应该如何对我”的执念,人自然也就不会再受情绪所牵制左右。

正如古语所言:修心如止水,遇物尽空船。

没有人可以不经受世事刁难,改变不了所遇所见时,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转变心境。

将自己置于更广阔的视角中,把心胸放宽,把格局放大,把荣辱看轻。

如此,人生哪里还有什么值得生气与计较的事?

04

不执于命

孔子周游到匡地,宋国人一层又一层地包围了他,可是孔子仍在不停地弹琴诵读。

子路很是好奇:“先生如此欢心是为什么呢?”

孔子回答道:

“在海里捕鱼,不惧怕蛟龙的人,是作为渔夫的勇敢;

在深林里捕猎,不惧怕老虎的人,是作为猎夫的勇敢;

在前线作战,不怕刀枪,视死如归的人,是作为战士的勇敢;

知道穷困有命,通达有时,遇灾祸面不改色的人,是作为圣人的勇敢。

所以还是泰然处之吧,我要听从自己的命运啊。”

人在年轻时,往往都有一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好胜之心。

可遗憾的是,总有各种措手不及的意外出现,将你的计划全盘打乱。

你越是试图与之对抗,越会在现实面前屡屡受挫,直到被挫败感彻底击倒。

很多人之所以失去心气,一蹶不振,也正缘于此。

庄子写道:达命之情者,不务知之所无奈何。

我们以为掌控一切的才叫强者,事实上世事难料,懂得通达命运真相,不盲目抗争,顺势而行,才是智者所为。

作家木心曾遭受过三次牢狱之灾,但即使饱经艰辛折磨,他仍活出了文人最体面的模样。

在监狱里,他从不自怜自怨,而是以自己的方式找乐子。

在纸片上画钢琴琴键,弹无声肖邦;用偷偷藏起来检查材料的稿纸写诗,绘制山水画。

后来有人好奇,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,可以支撑他于苦难中充满欢愉地活。

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:“命运摆布我,而我学会了旁观的本领。

用他的话说,人生就是一个起起落落的过程,而他早已习惯并适应了低谷。

正所谓,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,德之至也。

人到了一定年龄,就不能太认死理。

面对命运洪流的来袭,要提醒自己,即然结果无法改变,那就允许一切发生。

当你能安住当下,对所有际遇得之坦然,失之淡然,事情自会慢慢朝好的方向发展。

《庄子·逍遥游》中写道:至人无己,圣人无名,神人无功。

一个人的强大,从来不在于拥有多少,而是来源于内心无执无扰的境界。

北冥之鱼因为不滞于风而得以遨游天地,泉涸之鱼因为不缚于情而得以畅游江湖。

我们也一样,只要学会给人生做减法,放下无谓执念,皆可成为自由自得的人间逍遥客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793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