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良的人-都挺孤独

图片[1]-内心善良,却总是孤独?揭示孤独背后的真正力量

韩非子说:

“圣人不期循古,不法常可,论世之事,因为之备。”

聪明人,可不能指望完全照搬老一套。

但回到生活,那些善良的人呢,他们心里往往守着一些老道理,比如真诚,比如老是为别人着想。

虽然这在他们自己看来是平常事,但在别人看来,可能就有点“不合时宜”了。

毕竟,这种心态和行为一旦坚持下去,常常让他们显得与这个世道格格不入。

而他们也会慢慢觉得自己心里头的话没人能懂,最终日子则慢慢就活成了一座孤岛。

01 因为看得透,所以选择疏离

善良的人,往往心太软,也太敏感。

这样的话,他们很容易就能一眼看穿别人的尴尬和难处,然后自己又容易忍不住总想着去帮一把。

但同样,他们也能敏锐地察觉到他人的虚情假意和算计。

于是,里里外外看得太明白,心里就累。

东汉有个叫管宁的名士,他和华歆是同学。

有一天,两人同在园中锄菜,看见地上有片金子。

管宁继续挥锄锄地,视之如瓦石。

但华歆就不一样了,他着急忙慌捡起来看了看,才扔出去。

还有一次,门外有达官贵人的马车经过,吹吹打打好不热闹。

管宁像没听见一样,专心读书。

可是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,管宁回来就把席子从中间割开,直截了当地对华歆说:“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。”

在很多人看来,管宁太较真,太不近人情,为这点小事就绝交。

但他只是看透了两人志向的不同,不愿委屈自己的心,与一个热衷名利的人为伍。

最后,他选择了用孤独来守护内心的净土。

诗人纪伯伦说过:

“孤独,是忧愁的伴侣,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。”

孤独有着两面性,一方面确实带着苦涩,但更是深度思考的催化剂。

就像一个人真正的善良,不是盲目合群,而是在看清生活的复杂后,依然选择和自己认同的价值站在一起。

而这份选择,注定孤独。

02 深度思考,注定难以共鸣

善良的人,通常也喜欢思考。

思考什么?思考生命的意义,思考人与人的关系。

时间一久,那么他们的思想深度,超出了日常闲聊的范畴。

于是,他们想说点深刻的,别人觉得你装清高;想聊聊现实,又觉得索然无味。

最后,只能选择沉默,回归到自己的小世界里。

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,住在一个木桶里,白天点着灯到处走。

人家问他干嘛,他说:“我在找一个人(真正的人)。”

亚历山大大帝慕名而来,站在他面前说:“哲学家,你有什么愿望,我可以满足你。”

第欧根尼只是懒洋洋地回了一句:“别挡住我的阳光。”

可以说,他追求的,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和真实,这在那时没人能理解。

在世人眼中,他就是个不可理喻的疯子。可他的孤独,源于思想境界的绝对超前,无人能踏入他的精神世界。

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有一句名言:

“人类的全部尊严,就在于思想。”

一个人的思想,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。

而那些因为善良和深度思考而孤独的人,恰恰是在践行着这一种最高的尊严。

可以说,他们的孤独,不是被抛弃,而是主动选择了向上的修炼。

以至于他们在孤独的修行中,完成了对平庸的超越。

03 不争,成了最沉默的独行

内心善良的人,往往都不喜欢争斗。

因为他们习惯了退一步,习惯了吃亏,独自把委屈默默咽下。

当然他们也会以为自己的忍让能换来风平浪静,却不知在争名夺利的世界里,沉默反而成了他们最鲜明的标签,也成了被忽视的理由。
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写道:

“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”

不争,不是软弱,反而是内心强大的表现。

然后,自己一人在背后的时光里,独自前行,默默成长。

在他们选择不与世人争一时长短之际,恰恰是给了自己的内心一份安宁,一种平静的自洽。

而在这孤独里面,藏着另一个我们难以触及,却无比广阔的世界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201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