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嘴是病-得治

图片[1]-管住嘴:是人生最高级的智慧与修行
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里说过:“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”

这话就是说,一个人若是把话说得太多太满,就容易把自己逼到绝路,还不如适当保持沉默。

现实里,很多人觉得能说是本事,但往往祸从口出。

而那些真正活得通透而精明的人,一定知道克制住自己的表达欲,管好自己的嘴。

因为他们也清楚,人一旦有了多嘴的毛病,真得及时治治。

01言多必失,沉默是金

战国时期,齐国有个大夫叫田简的,总爱在朝堂上高谈阔论,显示自己聪明。

一次,他私下听闻国君的一个秘密,转头就在酒宴上当作趣闻说了出来。

尽管他本意不是有什么企图,无非是炫耀自己消息灵通,却不知触怒了君王的忌讳。

很快,他就被寻了个由头,贬到了边远之地。或许他至死都没想明白,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。

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:

“自然赋予我们人类一张嘴和两只耳朵,就是让我们少说多听。”

这话听着简单明了,道理却很深的。

一个人学会听,是接收信息,了解外界。

同样,一个人学会说,是释放自我,表达观点。

可只听不说,或许憋得慌;但光说不听,必定要闯祸。

也就是说,听比说安全多了,有用多了。

因此,学会倾听,管住嘴巴,才是一个人生活在人世间里真正的智慧。

02是非只为多开口‍‍所以,大多数人的大部分痛苦,就是没有处理好自己跟自己的关系,也没有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。

南北朝时,北魏有个叫杨津的大臣,为人清廉,但他就是有个毛病——爱背后议论同僚。

有一次,他看见另一位大臣从皇宫出来,便对旁人说:“瞧他那神色,怕是又去讨好陛下了。”

这话几经辗转,不知不觉传到了那位大臣和皇帝耳中。

结果,皇帝认为他搬弄是非,挑拨君臣关系,将他降职外放。

你看,人的一句无心之语,却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前途。

戴尔·卡耐基曾说:

“那些整天议论别人的人,最终很可能成为被议论的对象。”

当你把手指向别人时,另外三根手指正指着自己。

就好像一个人议论别人短处,并不会让自己显得更高大的道理一样。

那些多嘴多舌的人,反而更容易会暴露自己的狭隘,最后引火烧身。

试着把盯别人的眼光收回来,专注提升自己,是非自然就少了。

如此,尽可能稳住自己,守住自己,免得自己被各种各样无意义、无价值的事情纠缠。

03 修口即是修心

唐太宗时期,名臣魏征以敢于直谏闻名。

但他每次进谏前,都会深思熟虑,确保言之有物、切中要害,从不为了说话而说话。

他的“多嘴”,是建立在足够调查和深度思考基础上的负责之言。

很显然,这与那些不分场合、不顾后果的喋喋不休,有本质的区别。

可以说,他的话,是肺腑之言,是良言忠语,因此才显得珍贵,能被君王听进去。

《韩非子》里讲:“事以密成,语以泄败。”

一件事情成功与否,在于保密而成功,话语太多,则容易泄露而最终导致失败。

真正的智者,不是不说话,而是懂得在合适的时机说恰当的话。

如此,修口,管住嘴。

这看似是在克制,其实归根结底是修心。

最后,心里稳了,明白了轻重缓急,嘴上自然就有了把门的。

可以说,一个人若是能管住自己的嘴,那他就能管理好自己的人生。

人这辈子,多嘴这病,看似是小毛病,却能惹来大麻烦。

当然,想要治好这病,不需要什么昂贵的药方。

无非只需要我们要有一颗清醒的头脑,和一份将心比心的善良。

如此,懂得适时沉默,人生会顺畅很多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527 分享